瞄准长远补短板

农民日报2018-12-06 10:17:48

阅读(349)

本报记者刘久锋 当前,中国仍有3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集聚了27...

    本报记者刘久锋

    当前,中国仍有3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集聚了27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来不到3年的时间里,贵州27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少,信心来自哪里?

    近年来,贵州上下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确立了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三大目标,多彩贵州正奋力闯出一条后发赶超、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补齐先天短板

    引来凤凰西飞——

    补齐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决胜方略,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都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中央明确要求补好“短板”,而贵州是“短板”中的“短板”。

    在产业扶贫战中,长顺县的“产业四宝”绿壳蛋鸡、高钙苹果、紫王葡萄、优质核桃,带动脱贫3153户,占全年脱贫总数的82%。

    在易地扶贫搬迁战中,望谟县麻山乡打务村贫困户王永庆满含热泪地说:“穷了八辈子,我这一代总算搬出了穷山沟,感谢党和政府!”

    在基础设施建设战中,从江县洛香镇四联村71岁的村民吴志科感叹:“村村水泥路,户户有电话,家家用上了自来水,生活真是大变样。”

    此外,教育医疗、社会兜底等攻坚战役正在贵州大地轰轰烈烈开展,原本因学、因病、因灾致贫的农村群众正在精准脱贫方略的指引下,逐步走出贫困的魔窟,迈上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短板补齐,事业飞展。大通道、大交通让贵州这样一个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的西部内陆省份,开始从“闭塞边缘”变得“左右逢源”。

    在外打工20多年的正安县农民郑传玖回到了家乡创办吉他企业,如今,他吉他已远销巴西、美国和德国等20多个国家,年出口销售额超过2000万美元。

    郑传玖“吉他出海”是短板补起来,凤凰西飞的缩影。如今,拥有丰富特色农产品的贵州,正吸引着众多投资者,阿里来了,恒大来了,,贵州农业已成为“大鳄”们竞逐的热地。

    恒大集团在毕节市建设了15万栋蔬菜大棚、100多万亩蔬菜瓜果大田基地,引进来上下游企业79家;建设了1000个养牛场,引进了15万头安格斯种牛、200万支冻精,改造了当地100多万头土牛。到目前为止,恒大已帮扶毕节市30.67万人初步脱贫。

    目前已经落户在黔投资的国内知名农业企业包括广东温氏、华西希望、地利集团、河南柳江等。到2017年底,全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1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25家。

    增强“造血功能”

    产业发展是根本——

    贫困既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要用经济学的思维看待贫困问题。扶贫开发过程中,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拔掉穷根、开掘富源。

    “10年前,我们这儿的藤编制品并不起眼;现在订单不断,还销往北京、重庆等地。”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村返乡创业者马毅说,板桥镇采用“公司 农户”的模式发展藤编产业,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年均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当地有100余家农家乐及乡村旅馆,实现户户有经营、人人有就业、天天有收入。

    娄山关村的“蝶变”,是贵州因地制宜、因村施法、因户施策找准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产业扶贫按照什么思路来做呢?剩下的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低,靠他们发展产业还是有难度的。贵州省采取“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思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产业。

    近年来,贵州以优质菜、果、茶、药、薯和牛、羊为重点的特色生态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全省形成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扶贫产业格局,通过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有效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在万山区敖寨乡蔬菜产业基地里,村民聂胜菊将采摘好的蔬菜整齐放在蔬菜专用筐里,准备运往市区的超市。

    “以前在家种地只能填饱肚子,没有多余收入。现在来基地务工,每月都有近2000元的收入。”聂胜菊是敖寨乡中华村人,以前自己也是在在外务工,自从村里有了蔬菜基地,管理半辈子农活的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一年下来挣个两万来块绝对每月问题。如果光靠种庄稼,这根本实现不了。”聂胜菊说。

    与此同时,贵州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将产业扶持融入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扶贫、教育医疗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领域,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如今,产业扶贫之花结硕果。习水县把覆盖25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的黔北麻羊做成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湄潭县把茶山培育成老百姓长久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凤冈县通过“借牛还牛”发牛财;龙里县发力发展磁力产业,把刺梨产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打造农产品品牌

    产得好更要卖好——

    扶贫产业既要有“准星”,更要有耐心。找准特色,下足绣花功夫,一张蓝图绘到底,打造有生命力的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

    扶贫产业的生命力在特色。什么是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植被好、气候好、空气好、土壤好、水质好等构成了贵州优美的自然环境;名品多、品质优、特色强等造就了贵州农产品优秀的品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路、水运以及网路方面优越的交通物流基础为贵州优质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有力支撑。

    贵州农业天生丽质,发展绿色农产品是贵州的一大优势;贵州农产品是一张响亮的品牌,要重点产品重点推,有规模、有行动地把贵州的绿色农产品叫响、抓实、见效,让贵州绿色农产品喷涌而出、家喻户晓。

    “良好的生态系统、独特的资源禀赋、人本自然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贵州省大部分农产品绿色、优质。”贵州省副省长吴强表示,为让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贫困群众在绿色发展中增收致富,针对贵州大量优质农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现状,贵州省在农产品品牌打造上全国首创“标准 第三方评价”、“互联网 管理”模式,构建统一的“贵州绿色农产品”评价标准、评价规则、评价目录、品牌管理体系。

    “标准 第三方评价”促进绿色生产、建立消费信心;“互联网 管理”让消费者找到好产品、让生产者找到好销路。目前,贵州已有259家企业、合作社通过该平台向外推介578种农产品,有327家企业、合作社等通过平台申请评价。同时,平台还向社会实时提供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生产者可以快捷获取,对标生产;平台还对全省获得各类认证证书的973家企业、665个农业合作社进行了数据采集,为下一步数据分析和应用打下基础。

    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环,这个环节如果没做好,前面的生产就前功尽弃,后面的利益联结也无从谈起。贵州省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创新产销对接机制。

    近年来,贵州农产品的外销渠道从刺激珠三角人民的味蕾到登上长三角同胞的餐桌,从吸引山城“邻居”的注意再到在“渝洽会”向外宾展现魅力……绿色优质的贵州农产品销路越来越广。

    与拓展省外市场相比,省内市场也热火朝天,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生鲜超市进社区……形式多样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大问题,农民从产业发展中的收益越来有保障。

最新发布

×

意见反馈

反馈内容(*必填)
联系方式(*必填)